理性捐款:從個人到公司,我怎麼判斷公益團體
先講在前面:這整篇文章完全是我的個人選擇與觀點分享。不是要叫你一定要捐款、也不是要你跟著我捐相同的團體,更不是在宣稱我捐的就是「最好」。你可以參考,但不用全信;我會把我的判斷依據、為什麼這樣選,都講清楚。如果你對某個公益團體有不同看法,那也沒關係——這篇不是要糾正誰的觀念,只是把我的思路公開,僅此而已。
捐款應該理性,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
我捐款很多年了,但我不是那種「充滿大愛」的人;我是「理性捐款」的人。我捐的理由很單純:我覺得有些人/地方比我過得不好、比較衰,出生就輸在起跑點——所以如果我「做得到」,我就長期、小額、穩定地幫一點。不是被一時感動帶著走,也不是情緒勒索。
個人篇:我的捐款起點與做法
我從大學開始捐款。那時候一個月生活費五千,再加上打工收入,能捐的就是小錢,重點是「長期、持續」。我捐過世界展望會、聯合勸募,也有一些零星捐款,像是路邊買愛心口香糖或是投零錢給乞丐。
為什麼選擇小額長期?因為我是普通人,捐款要有取捨,量力而為就好。不是捐很多才叫有愛心,也不是不做志工就比較差。我個人比較不愛做志工,寧願捐錢——這只是習慣與選擇,不是價值高下。捐款不應是情緒勒索;你有能力、你也想,就捐;有能力但不想,也沒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困難。
衝動捐 vs. 理性捐
我也跟聯合勸募聊過。雖然公益團體確實需要善款,但理性捐款比衝動一次性好非常多。想想看,當我們被感動或被打動時,可能就衝動捐了那一次 500 元,然後就再也沒有下文了。但公益團體真正需要的,是那種長期支持的夥伴關係。就連聯合勸募內部人員私下跟我聊天時也認同這一點 - 穩定的小額捐款者,往往比偶爾捐款的人更能幫助他們規劃未來。
為什麼我當年捐國外的小孩?
不是因為「國外月亮比較圓」,也不是我不捐台灣。說實話,當年的方案裡,捐助台灣要 1000、國外要 700。以我當時的經濟能力,700 比較不造成負擔。而且在我的感受裡,一些非洲的孩子可能更辛苦。這沒有對錯,單純是我的選擇。
我與受助兒:一段近乎「單向」的長期關係
因為我理性捐款,所以幾乎沒有跟受助兒互動。世界展望會每年會寄資料給我,但我都沒有回過。就這樣一路捐到他「從我這裡畢業」。我不確定到底捐了十年還是十多年,反正是從大學一路捐下來。
後來他長大了,有一天我收到官方的信,說他所在的自治區已自給自足,不再需要援助。我的款項就被轉去更需要的地方、換了新小孩。
關於照片:我可以分享前一位孩子的照片,因為他所在的地區已經實現自給自足,他也已經成長並獨立了。但對於新的受助孩子,我選擇不公開他的照片。在他還未完全獨立前,我認為他應該受到更多保護。被捐助的人不是展示品,他們可能不想被看見、也沒有必要承受旁人的審視;就算他這輩子都不知道,我也會尊重他的隱私權。
資助小孩Rupa的成長日記

2013

2014

2015

2024
我的行銷公司與公益團體的那些事——別再說行銷是原罪了啦!
說到我的工作經歷,我第一間公司是做行銷活動的。坦白說,當年剛畢業的時候根本找不到什麼像樣的工作,與其到處碰壁,我就索性自己開公司了。靠著以前實習和打工時認識的人脈(真的要感謝那些願意給我機會的前輩們),我就這樣一步一步接到了不少公益團體的案子。不過能讓我這種活動行銷公司承接的,通常都是那種比較有規模的大型團體啦,畢竟要有預算才能到華山、松菸這種地方辦展覽和做推廣活動。



講到這個話題就必須說,我一直覺得很無奈的是,每次看到公益團體做行銷、投廣告,就會有一堆鍵盤俠跳出來批評:「幹嘛不把這些錢直接拿去救人啊?」我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根本不會沒事自己去查要捐給誰好嗎?就連我這種所謂的理性捐款者也一樣——我總得先「知道」這個團體存在,才有可能去支持他們吧?行銷與廣告的目的就是讓理念被看見,這本來就是募款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啊。
而且我必須講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實:那些大型活動的費用基本上不是拿內部善款來付的,而是有贊助的!比方說,聯合勸募過往每年的大型活動背後就有花旗等企業在贊助(花旗現在沒了,我也不知道星展有沒有接手後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公益團體的創辦人或核心團隊自己去談資源,把贊助談回來,讓活動能夠順利舉辦。完全不是外界想像的「把民眾捐的善款拿去辦活動」這麼簡單粗暴。
還有一點常被誤解的是,公益活動舉辦的當下,目的通常不是為了募到大量的款項,而更多是在傳達理念,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說真的,我在這個領域待久了,看到很多在公益團體上班的人,他們真的是帶著滿滿的愛來做事的;最現實的一面是,他們常常拿著比外面市場行情低很多的薪水,卻願意長期留下來推動這些事情。這些人我是打從心底尊重的。至於創辦人的風格嘛,每個人都不一樣——沒辦法用單一標準去評斷,只要不是詐騙,本質上大家都是在做好事啊。
當然啦,我也不是說所有公益團體都一樣優秀。一個真正好的公益團體當然會盡可能把更多的錢花在實際幫助受助者上,並且盡力把運營成本壓低;但我也必須承認,有些團體在某些特殊階段,確實需要較高比例的營運支出。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最重要的其實是透明度與誠實態度。只要把一切攤開來講清楚,讓捐款人知道錢花在哪裡,我覺得都是可以接受的。
寵物公司:我堅持的「公益」與「教育」價值觀
我的第二間公司是和寵物相關的。除了注重永續經營之外,我特別關注兩件事:公益和教育。如前所述,我做公益並非出於大愛,而是理性認為那些一出生就處於弱勢的人需要幫助。至於重視教育,則是因為我真的受不了與無知的人溝通——這消耗太多精力,所以我特別注重教育這塊。
談到寵物知識,網路上充斥著大量錯誤資訊。這不只是普通的誤導,而是可能讓毛孩子受苦的嚴重問題。多數養寵物的人並非相關科系出身,也沒有系統性學習過專業知識,結果就是各種半調子「專家」的言論被奉為圭臬。看到這種情況,我覺得那些毛孩很可憐遇到這種飼主。
我的寵物公司其實非常小,小到根本負擔不起華麗行銷包裝那一套,即使我的第一間公司就是做行銷的,我們也沒有足夠的預算來做這件事。所以我們採取的策略超級簡單:就是把基本做到足,認真走正路。這聽起來似乎平淡無奇,但在充斥著灰色地帶的產業中,堅持合規經營已經是一種叛逆了。我不敢說自己多了不起,這純粹是我們能力範圍內的選擇——不靠誇大不實的宣傳,不走偏門賺快錢。
有趣的是,我們經常遇到堅信自己是對的客人。就算我們拿出法規給他們看,他們還是不相信自己錯了。這正是教育如此重要的原因——不僅是教育消費者,也是教育整個市場。
我寫作的真實面:不想當網紅,只想說實話
如果你看過我寫的其他文章,應該已經感受到我的風格:我不寫那種為了衝流量的農場文,也不喜歡堆砌廢話,我只講事實,而且盡可能把行業內幕和真相攤開來說。坦白說,這種直來直往的個性在商業世界裡不討喜,因為揭露真相往往會傷害到某些人的利益。
為什麼我敢這樣做?因為我底氣很足——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第一間公司,這間寵物公司本來就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成立的。說句實在話,它最初的存在目的是為了解決我自己那十幾隻貓咪的需求。雖然聽起來有點自私,但這品牌的誕生確實很現實:我自己需要的產品順便拿出來賣,這樣可以稍微降低我自己養貓的成本。有一天我的貓都離開了,這個品牌就不會繼續做下去。更重要的是,就算被同行惡意打擊到倒閉,對我的生活也沒有實質影響——這種底氣讓我能夠毫無顧忌地說真話。
我的說話方式很直接,有點像是沒有特定立場的鄉民,但我只針對事實發言,不會故意挑起紛爭。平常我工作很忙,不是那種看到不公就立刻挺身而出的俠客;我比較像是那種「看不下去假象被包裝成真相」時才會開口的人。因為很多客人和同行常常問我一樣的問題,所以我寫這些文章其實是為了節省重複解釋的時間——把我的想法和經驗整理好,下次有人問就直接把連結丟過去。這也是為什麼我的文章產出速度很慢、數量也不多。我壓根兒沒有要當部落客,純粹只是記錄自己的觀點罷了。
至於有人抄襲我的內容?我當然看得出來有些品牌的文案是改寫自我的文章,但老實說我一點也不在乎——正確的資訊越多人知道越好,你想抄就抄吧,只要對毛孩有幫助,我完全沒意見。
公益合作的慘痛教訓:小心「蓋辦公室」騙局
說到公益,我的寵物公司曾經合作過三四個公益團體,大多數經驗都還不錯。但也有踩過大雷。有一次在寵物展覽中,我以非常低的「公益價」讓出攤位給一個所謂的公益團體進行宣傳。老實說,我不太在乎對方人品如何、個性怎樣,我只關心他們的公益內容是什麼。
結果他們在現場推廣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募款蓋房子!而且不是什麼狗狗之家、貓咪安置所,而是他們自己的辦公室!他們的整個募款訴求就是:「先幫我們蓋一棟辦公室,這樣我們才有地方執行更多公益」。拜託,這根本在邏輯上就完全不合理。
為什麼這種募款方式不合理?
我們都知道,募來的善款確實可以用在行政費用、人事成本等營運支出上,但這絕對需要有合理比例。我坦白說,具體的比例標準我也說不準(你可以自己上網查相關規定),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可能把全部的善款都拿去蓋辦公室——這種行為在我看來就是赤裸裸的挪用善款。
更誇張的是,有些公益團體的做法是:「我們募到一千萬之前,這些錢都先當作我們的成本,等超過這個門檻後才會開始做公益」——聽起來是不是超級怪異?這根本就不是公益運作模式,而是典型的營業收入嘛!就好比我個人每個月先把收入用在生活費、娛樂和各種支出上,剩下來的才捐出去——這本身沒有錯,但我絕對不能因此就自稱是「公益團體」啊。(但他們是合法的公益團體喔~)
如果一個所謂的公益組織把善款全拿去買豪車、置產、幫孩子付學費、養好自己的寵物......最後才拿剩下的零頭出來說「看,我有捐款喔」,這根本不叫公益運作。真正的公益團體絕對不該這樣運行。
如何判斷公益團體值不值得支持?一個字:透明
首先要說清楚:不要單純用你接觸到的志工或員工來判斷整個組織。即使是運作不良的公益團體,底下的工作人員往往也是滿懷熱情、真心想幫助他人的好人。比如你可能聽說過XXX 曾經跟「浪愛即時」合作做公益活動,但問題在於,XXX公司可能也不了解對方其實不是正規的公益團體。在這些合作中,第一線執行的工作人員和志工很可能都是真心實意的好人。所以你絕對不能只看現場人員的態度好不好來判斷整個組織的良莠。
最簡單實用的判斷法則
除非是那種國際級的超大型組織,否則我建議你只需要記住一個關鍵標準:
他們有沒有把款項使用情況「完整記錄」並且「願意公開」?
有些小型團體可能會說:「我們規模小,所以沒做詳細記錄。」這種理由絕對不能接受!只要有募款行為,無論規模大小,就應該要有清楚的記錄。否則連自己哪些錢用在行政營運、哪些真正用在公益事業上都搞不清楚,還談什麼長期經營和永續發展?
又或者他們說:「我們有記錄,但不方便公開。」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紅色警報。我知道整理和公開資料確實很麻煩,但請記住,公益團體的核心業務就是募款——你越透明,大家就越有信心支持你。這是最基本的信任關係。
甚至就算你的行政成本比例很高(比如說高達70%~80%),只要你誠實公開這個事實,仍然會有理解你困難並願意支持你的人。世界上不可能所有人都罵你,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挺你;但誠實透明絕對是公益組織的生命線。
反過來說,越是不願意公開財務狀況的組織,就越可能只能靠欺騙那些缺乏判斷力的善心人士。我不敢說百分之百,但以我的經驗來看,至少80%不敢公開財務的所謂公益團體,基本上都存在問題。
補充一點:那些「集食物/購買糧食再送給狗園」這類活動,本質上也是一種募款行為(只是把現金換成了實物捐贈),同樣應該有詳細記錄並公開透明。
為什麼公益團體與一般企業的「透明度標準」不同?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一般企業不用公開帳本,公益團體就必須這麼做?」答案很簡單。我自己經營公司,我當然不可能把所有財務細節都攤在陽光下讓大家看。那是商業機密,也不是我企業的核心訴求。但公益團體的本質和核心就是募款幫助他人,所以就算「善款實際用於公益的比例看起來不夠高」,只要誠實說明,例如「行政人事一個月三萬、行銷費用四萬、廣告支出十萬......所以實際能直接用於公益項目的資金比例只有10~20%」——這樣坦白相告,社會大眾其實有相當高的接受度。
相反地,如果一直推託不願公開,要麼是心虛不敢公開,要麼是根本就沒有做記錄;而沒有記錄往往代表著對資金流向的漠不關心,因為說白了,錢都進了自己口袋,誰還願意花時間做記錄呢?另外要記住,志工通常不可能每天都在辦公室,大多只是週末或每月來幫忙一兩天,所以有薪水的專職人員和行政支出確實是必要的,但這些支出絕不能占用全部或大部分的善款。
特例、陷阱與現實:善款捐贈的灰色地帶
對於那些跨國的超級大型公益組織,確實很難要求他們「公開到每一筆支出」的程度,這點我承認。但你也要知道一個現實:就算有合法的勸募字號、正式立案,也不代表一個組織就是值得信任的。我們時不時還是會在新聞上看到某些所謂公益團體被爆出問題。作為普通人,你能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公益黑名單」、盡量避開有疑慮的組織——但坦白說,你很難真的讓那些有問題的團體完全消失。
我親眼見過寵物領域有團體被新聞媒體爆料到體無完膚,什麼「三千塊買一支尺」、「拿善款買汽車」之類的指控,當時輿論一片譁然,罵聲不斷。但你猜怎麼著?到現在,那個團體還活得好好的!甚至各大店家的捐款零錢箱也沒有撤掉,因為店家老闆們根本不知道或不關心這些新聞。媒體的報導傳不到每個角落,所以這些有問題的團體還是在各地收集捐款、每個月定期收錢。
想像一下,你走進一家超有愛心的中途之家咖啡廳,看到櫃檯上擺著一排捐款箱——店家老闆或許真的很有愛心,但他未必有能力或時間去辨別哪些捐款箱背後的組織是詐騙、哪些是真正在做好事。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不要因為你信任這位店家,就自動信任他店裡擺的所有捐款箱。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理性捐款」?
說到底,因為那是你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啊!不管你是普通上班族還是家財萬貫,我想你都不會希望自己的錢被用來幫別人買豪車、置產或繳房貸吧?你願意捐款,是因為你心裡有想要幫助的對象或領域;如果最後的結果變成你在辛苦打工,而某些人卻坐在勞斯萊斯裡偷笑,那絕對不是你捐款的初衷。掌握一些基本的判斷技巧和常識,能讓你的善款真正用在「對」的人和地方上。
沒有人能做到完美,但我們可以越來越好
這篇文章討論的範圍其實不只限於寵物公益,而是適用於各種公益領域。當然,看完這篇文章不代表你立刻就能變成超級理性的捐款高手、從此不會再被騙。說實話,我自己也有可能一時衝動或被打動,看不出問題就捐了,事後才發現有疑慮。重點不是要成為冷酷無情的理性機器人,而是盡可能減少判斷失誤、提高我們捐出去的每一分錢的使用效率。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有所收穫、能夠在捐款時更加理性一點,那很棒——至少讓壞人少賺一點錢;如果你不想知道這些,依然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捐款,那也是你的選擇,完全沒關係,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決定權。

如今的時代比以往更難辨別真假。看看本文最後一張照片和開頭的封面照片,它們全都是AI生成的圖片。傳統行銷手法本已讓真假難辨,再加上現今AI技術的普及,個人具備充分的判斷力已成為必要。
作者聲明
本文章由本人「Yu」親自撰寫,內容基於多年專業背景與實務經驗:本人白手起家,旗下自有行銷公司與食品工廠,專業領域為凍乾設備製造,並長期與各大研發單位及博士進行專業討論與交流。文中所舉案例皆為公開資料,引用來源可查,僅作為專業探討與教學示例,並無針對任一品牌或個別廠商,亦無捏造之情事。本人所經營之業務全數均依法合規,並依規定完成政府備案。
為提升閱讀流暢度,本文撰寫過程中有使用 AI 工具進行文稿潤飾與語句調整,但核心內容、觀點與架構均由本人獨立完成,並非由 AI 生成。
本文所有內容均為本人原創,無任何業配、置入或廠商合作。歡迎轉載分享,惟知識有價,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