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發言的專業與責任:影響力帶來的不只是流量,還有真相與信任

品牌發言的專業與責任:影響力帶來的不只是流量,還有真相與信任

Status
Published
Category
產業視角
Tags
個人觀點
image

最近媽媽餵的事件在網路上掀起熱烈討論,關於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已有許多媒體與網友各自表達了看法。

但我想要探討的並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另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當一個品牌或公眾人物在網路上擁有一定影響力時,他們在發表涉及專業領域的訊息前,是否意識到這背後承載的信任責任

因為粉絲與消費者往往基於品牌知名度而信任其內容,一旦訊息有誤,就可能讓錯誤資訊被當成真相擴散,對公共知識的正確傳遞造成傷害。

所以這篇文章不再重複新聞裡的爭議細節,而是聚焦於兩個層面:

一是品牌在行銷策略中應如何兼顧專業性與影響力;二是專業知識傳遞的準確性,為何對品牌的長期信任至關重要。

以下先簡要說明事件背景,幫助讀者理解後續分析(資訊來源為網路公開資料整理):

「媽媽餵」社群風波事件脈絡

  1. 事件起源(8月26日)
    • 媽媽餵品牌於社群平台發布一則爭議性影片,宣稱市售嬰兒配方奶粉的含糖量高達「兩大瓶可樂」的程度,並進一步表示「一瓶奶粉有一半以上都是糖」。以此論點推廣母乳餵養,隨即引發廣泛討論。
  2. 專業人士與主管機關回應
    • 醫師與營養師迅速指出,配方奶中的糖分主要來源為天然「乳糖」,其比例約為7%,與母乳成分相近,並非如影片所暗示的添加大量精製糖。專業人士將此類言論評為情緒勒索與錯誤資訊傳播。
    • 食藥署正式發布澄清聲明,指出母乳每100毫升含乳糖約6.7-7.8克,而配方奶則為5.5-7.7克,兩者差異極小。同時警告,散播與食品安全相關的不實資訊可能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並已向Meta平台申請下架該影片。
    • image
  3. 品牌回應與危機處理(8月28日)
    • 面對批評聲浪,媽媽餵於8月28日晚間發表聲明,試圖澄清該影片所指的是「一歲以上成長奶粉」而非一歲以下嬰兒配方奶。品牌對用詞不精確表示歉意,並重申其初衷為提醒消費者選擇低糖奶粉產品。
    • image
  4. 爭議持續升溫
    • 品牌的回應聲明不僅未能平息爭議,反而招致更多批評,包括醫師公開指出其「邏輯不通」,並暗示事件可能演變為法律爭議。
    • 更值得注意的是,媽媽餵於8月29日凌晨悄然下架相關影片與聲明,且未再提供進一步說明,引發輿論譴責其「大街亂講、小巷刪文」的危機處理方式。
  5. 相關品牌的專業回應
    • 被點名的奶粉製造商亞培通過客服管道回應,指出媽媽餵的計算方法存在錯誤。亞培強調其奶粉中的糖分主要來源為天然乳糖及部分蔗糖,並未添加媽媽餵所暗示的大量精製糖。

行銷策略與專業責任的平衡

從行銷角度分析,所有品牌都需要進行市場傳播活動。無論是社群平台管理、短影片製作或內容撰寫,行銷的核心目的都是吸引目標受眾、建立品牌信任感,並透過對外傳達的訊息塑造獨特品牌形象。

以品牌經營為例,內容創作必須緊扣品牌核心價值,並以此為軸心發展各類訊息。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往往需要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突顯自身產品的優勢。例如,我的品牌主打「100%純天然」,在內容策略中會適度說明非天然成分的潛在問題,並透過100%資訊透明度來做品牌經營。

同理,媽媽餵在行銷中想突顯自家產品優勢,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此次事件的關鍵問題在於:

  • 當品牌設立對比標的(競品或替代品)時,若資訊不精確或專業不足,就可能讓行銷傳播從「吸引」變成「誤導」。

知識的精確性:品牌傳播的基石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正確知識的傳遞尤為重要。

現今網路文章、短影音、甚至 AI 產出的內容,往往能快速提供「看似正確」的資訊,但這些資訊未必經過嚴謹審核。實際上,許多流通資訊的正確率可能僅有 50% 或更低;更常見的是,資訊在二手傳播過程中被斷章取義,最終導致失真。

這種現象在各個媒體上都很普遍。許多非專業領域的網紅或內容創作者,因知名度高、流量大,發布的內容即便錯誤,也容易被視為「共識」。這種「多數人共同的認知錯誤」讓消費者接收了錯誤資訊,卻因社群認同而堅信不疑。

媽媽餵品牌正是陷入了這種認知陷阱。即使在第二次聲明中,他們仍堅持原本的錯誤觀點,顯示出對專業知識的誤解。這就像我過去曾撰文指出某品牌資訊錯誤,結果對方律師函要求下架,最後法院判定我正確。而這品牌就是典型的「知識不足卻自信過剩」。

專業邊界與品牌責任

品牌經營必須明確認識自己的專業邊界。

對不熟悉的領域進行行銷,不僅可能觸及法規紅線,錯誤資訊被揭露後,更會造成品牌信譽受損。無知的可怕之處在於,當它被包裝成專業知識時,消費者難以辨識真假,公信力也因此崩潰。

以我自身的實踐為例,我的寫作範疇限定在食品、凍乾技術與行銷等專業領域。即使我養了 20 隻貓,在寵物飼養上有豐富經驗,也不會輕易撰寫寵物行為分析,因為這超出了我的專業範疇。這種專業自覺,是對讀者負責的基本態度。

媽媽餵「做錯了什麼」?

  • 用詞誤導不精確:將「一瓶奶粉有一半以上是糖」的標示以及「等於可樂」說法,極具誇張、誤導性,容易引起焦慮與恐慌。

題外話,雖然可樂很不健康,但我很愛喝~~~

  • 未區分乳糖與精製糖:未說明糖分為天然乳糖來源,反而將所有糖混為一談。
  • 資訊不平衡:短片忽略能源來源、成長奶與嬰兒奶差異,僅片面宣導母乳而忽略配方奶在必要情況下的重要性。
  • 處理方式消極:影片與聲明下架後未再次清晰解釋或修正,造成公信力與品牌信任重大拉警報。
  • 法律風險忽視:明知可能涉法條而仍發布,讓事件有上升法律層面的風險。

行銷策略的專業自覺:對讀者與消費者負責

就像我的品牌文章,如果是專業知識文章則會在結尾註明:

「此為撰文當下的知識資訊,閱讀時請參考發文日期。若有新研究或觀點出現,歡迎理性討論並求證事實。」

這樣的做法既能保護專業立場,也避免知識更新帶來的爭議。專業人士的批評指教應該被接納,而不是被視為挑戰,因為知識本來就會隨研究發展不斷進步。

品牌與公眾人物在發言前必須意識到:影響力不只是流量與關注度,更是一種公信力的承擔。

當你的內容涉及專業領域,觀眾會因你的知名度而選擇相信你。若資訊錯誤,錯誤就會被成千上萬人視為正確。

發言前的謹慎、專業知識的把關、以及對公共資訊正確性的尊重,才是影響力時代每個品牌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

作者聲明

本文由本人「Yu」親自撰寫,內容基於多年在行銷策略、食品產業與凍乾設備製造領域的專業背景與實務經驗。本人長期與各大研發單位及博士團隊進行技術交流與專業討論,確保所傳遞的資訊建立在科學依據與專業驗證之上。

文中所引用之資料皆來自公開資訊,引用來源可供查證,無涉任何機密或不當取得。本文旨在專業探討與知識分享,並非針對任何品牌或個別廠商,亦無任何攻擊或捏造之意。本人所經營之業務皆依法合規,並已依相關規定完成政府備案。

同時,本文歡迎專業人士或具相關知識背景的讀者提出建議與討論。需特別提醒的是:知識具有時效性與迭代性,同一主題在不同年份可能因新的研究與論文而有更新或修正;此外,文章雖力求客觀,但仍可能包含作者的主觀觀點,閱讀時請理性判斷並參考發文日期。

為提升可讀性,本文在撰寫過程中確有使用 AI 工具進行語句潤飾與結構調整,惟核心內容、觀點立場與文章架構均由本人獨立完成,並非 AI 自動生成。

本文屬本人原創,未涉及任何業配、商業置入或廠商合作。歡迎轉載分享,惟 知識有價,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與作者,以示對專業與著作權之尊重,感謝理解與支持。

Published Date
August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