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人在社群媒體上可能都看過類似「狗園缺糧、急需您捐助狗糧」的廣告貼文,有的還打出捐糧送贈品等誘因。許多好心民眾響應了這類號稱幫助流浪狗的募糧計畫,但事後卻發現自己可能掉入了「狗糧詐欺」的陷阱——也就是利用大眾愛心行善的心理,實則進行營利販售的一種騙局。這樣的騙愛心詐欺行為表面上在做公益,實際上卻讓不肖業者大撈善款,令人憤慨。
假公益真營利的募糧平台亂象
首先,我們來看看近期引發熱議的浪浪助糧亂象。由於台灣推行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政策後,各地收容所爆滿,不少民間善心人士自辦狗園收容浪浪,但也面臨嚴重的糧食負擔。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臉書上出現許多打著「毛孩助糧」名義的募糧平台,聲稱透過集資代購飼料送往缺糧的狗園,乍看之下充滿愛心。然而,細心的網友卻質疑這些平台「校長兼撞鐘」(自己賣糧自己捐),因為平台本身其實就是飼料商,所販售的狗糧包裝上標示不清,連實際製造商資訊都沒有。這些網站往往以「集糧不捐款」為口號,強調不用直接捐錢而是認購飼料,由平台替您送到指定狗園;網站和粉絲專頁上充斥狗園悲情照片、影片,以及狗園負責人簽收飼料的感謝詞等,看起來相當有公義善心。
一個典型案例是今年爆發的「浪愛集食」事件:該平台透過社群媒體發布「緊急缺糧」廣告,甚至使用南部淹水狗園的救援影片和照片充當自家宣傳,以誤導性文案偽裝參與救災行動,誘導民眾以為他們是投入災後重建的公益團體。大量善心人士在不知情下透過該平台購買狗糧捐出,已有多人受騙,許多網友發現真相後氣得直呼:「天啊!我捐過不少了」「X!早上才剛捐」。事後查明,「浪愛集食」根本不是任何註冊的公益組織,而是一家純粹以營利為目的的網購飼料公司。換言之,這是一個打著公益名義,但實際上以營利為主的商業操作。
更誇張的是,「浪愛集食」還曾經直接拿知名送養團體「浪浪別哭」的名字來下廣告。這不是第一次,他們經常用這種方式操作。你可能會想,這怎麼可能?其實這跟你上網搜尋 iPhone,結果跳出來的第一個廣告卻是 Samsung 一樣——這是常見的行銷競價操作,利用買下對手的關鍵字來攔截流量、提升轉換率。
問題在於,當一個商業營利平台冒用真正送養團體的名字來打廣告,對消費者而言就會產生誤導,甚至以為兩者有合作或是同一單位。這樣的手法既是行銷操作的一部分,同時也踩進了詐欺與不當競爭的範疇。實務上,它確實違反了規範,主管機關也能依法裁罰。但由於最後只是落在「繳罰款」的行政責任,對業者來說代價有限,他們往往選擇把罰金當成成本,繼續用同樣的手法大量投放廣告,反覆操作。
更讓人吃驚的是,這類愛心狗糧平台不只一家。網友調查指出,市面上好幾個名稱不同的募糧網站其實出自同一群人經營:例如「浪愛集食」、「毛孩集糧」、「糧盛集食」、「浪浪天使」等,只是換個名字輪流投放廣告來擴大吸金。不少熱心民眾一開始真的以為自己在做善事。例如有位先生每月固定小額捐款將近一年,還動員朋友一起「做愛心」;直到他留意到幾個平台送出的飼料都來自固定廠商,而受助的狗園名單高度重疊,才起了疑心。當他在平台粉專留言詢問該公司有無公益勸募許可字號時,留言立刻被刪除,而他本人也遭到封鎖。後來他私下聯繫到其中一處狗園,發現平台送去的飼料雖有標示成分,但只有委託製造商名稱與地址,沒有清楚的生產公司資訊,詢問寵物店家也都沒聽過這個牌子。種種跡象顯示,這些所謂「助糧」平台其實是在販售自家來路不明的狗糧,利用大家的愛心來牟利。
法律邊緣:為何不是詐欺?
上述行為聽起來相當骯髒,許多人直指這根本是騙愛心詐欺。但從法律角度來說,這些業者卻巧妙地鑽了一個漏洞:他們聲稱自己做的是商品買賣而非公益募款。也就是說,善心人士在平台上刷卡支付的錢,被視為是「購買狗糧」的費用,平台再代為將這些狗糧轉送出去。因此只要飼料確實有送達狗園,形式上就完成了一樁交易,而非單純接受捐款。正因為採取這種「你以為在捐款,其實是在買東西」的模式(俗稱「假慈善、真銷售」),平台無需申請公益勸募字號,避開了《公益勸募條例》等法律監管。除非抓到證據證明他們收了錢卻未送糧,否則很難以詐欺罪將之定罪。
動保人士也坦言,目前這類網路募糧平台的行為並未違法,只是作法相當值得商榷。由於平台對外宣稱的流程是販售飼料,且捐助人知情款項用於購買特定品牌飼料,再捐給狗園,這種打著社會企業名義的操作在法律上屬於商業行為,爭議雖大但暫難可罰。難怪這些業者能夠長期大肆投放廣告、持續運作而不被取締。然而,合法不代表合理。讓浪浪吃飽本是善舉,卻被商人利用來牟取暴利,此舉不僅侵蝕大眾的愛心與信任,也擠壓了真正有在做事的公益團體的生存空間。
法規怎麼看?詐欺 vs. 行銷的界線
很多人直覺會說:「這不是詐騙嗎?」但在法律上,要成立刑法第339條詐欺罪,必須同時具備幾個要件:
- 有詐術行為(虛構或隱匿重大事實)。
- 被害人因此陷於錯誤。
- 基於錯誤做出財產處分。
也就是說,要真的構成詐欺,必須是「完全沒有履行」或「完全虛構事實」。例如:
- 假冒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狗園 → 屬於「虛構事實」。
- 宣稱「買一送一捐助」,結果一包都沒送 → 屬於「未履行承諾」。
- 偽造收據、影片、照片 → 屬於「詐術行為」。
這些情況下,檢方就能用 刑法第339條 起訴,最高可判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金額龐大或涉及多人時,甚至可能加重。
但實務上,大多數狗糧平台都很聰明,他們不是完全沒履行:
- 消費者真的收到狗糧。
- 狗園也可能真的收到一小部分捐助。
只要有「部分履行」,法院通常就不會認定是刑法上的詐欺。因為要證明「業者一開始就完全沒打算履行」非常困難。
這時候,案件多半會落在行政責任:
- 《公平交易法》第21條(廣告不實)
- 《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第17條(資訊揭露義務)
如果廣告內容有誇大或容易讓人誤信,例如「買一包就能幫助浪浪溫飽」卻沒有明確比例,那就屬於「不實廣告」。
→ 主管機關(公平會)可以開罰,罰鍰金額從數十萬到數百萬不等。
如果業者沒有清楚告知實際的捐助比例、狗糧來源,就屬於資訊揭露不足。
→ 主管機關可以要求改善,或命令業者退費。
簡單說:
- 完全沒履行、完全虛構 → 刑法詐欺,可能坐牢。
- 有部分履行,但誇大或模糊 → 廣告不實、資訊揭露不足,只會被罰錢。
這就是為什麼社會觀感上覺得他們就是「騙愛心詐欺」,但法律上卻只能用「行政罰」處理。因為刑法門檻很高,只要業者留下一點真實性,就能避免被判刑。
行銷與詐欺只有一線之隔
從上述狗糧詐欺案例可以看出,一些高明的行銷手法如果操之過度或心術不正,就會滑向詐騙的深淵。事實上,不論是販賣狗糧的假公益廣告,還是某些誇大不實的產品宣傳,它們之間的界線往往模糊不清。有人形容:「行銷是場既高明又合法的騙局」;也有人說「詐騙犯與超級業務只有一線之隔」,兩者都善於利用話術建立信任關係來讓人心甘情願掏錢。換言之,行銷與詐欺的差別有時僅在於是否踩到法律的線。
以此次狗糧助養事件為例,平台大量運用了與詐騙如出一轍的手法:透過精心包裝的故事和煽動人心的內容吸引目光,再一步步誘導受眾掏錢。這種種操作手法,其實也是許多商業行銷常用的套路,只不過大部分正規品牌不會做得這麼露骨明目張膽。但是,一些業者(尤其是在網路上行銷的保健食品、投資理財產品等)確實極大化地運用了類似技倆,甚至達到近乎詐騙的程度。正如有專家指出,很多誇大不實的健康產品推銷本質上就是透過強力行銷手法兜售垃圾產品的騙術。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行銷人員為了在三秒內抓住你的眼球,無所不用其極——強調大對比、營造唯一性或稀有性、渲染悲情和緊迫感等等。如果過了頭、沒有真憑實據支撐,這些宣傳就淪為誇大的行銷騙術。
以下我們歸納幾項行銷與詐欺常見的重疊手法,來說明兩者如何僅有一線之隔:
- 情感訴求與人性弱點:無論是狗糧募捐廣告訴諸善心、同情流浪狗,還是減肥產品廣告訴諸愛美之心、對肥胖的焦慮,都是在利用人們內心最柔軟或脆弱的部分作文章。一旦受眾的愛心與同理心被激發,往往來不及理性思考就想「趕快做點什麼」。這正是詐騙與行銷共同瞄準的人性弱點——讓你因情緒驅動而掏錢。
- 偽裝成可信的形象:詐騙集團會假扮成銀行行員、公安人員或你失聯多年的老同學,藉此贏得信任;同樣地,上述狗糧平台偽裝成公益團體、參與救災的愛心組織,讓人大大降低戒心。在商業行銷中,也常見透過代言人、專家背書來增強公信力的做法。如果這種權威形象是虛假的(比如假醫師推薦保健品),那就與詐騙無異。
- 製造緊迫性與稀缺感:不肖分子愛用「最後機會」「限時限量」來逼你下決定,讓你怕錯過就來不及(如假投資詐騙常說名額有限、要馬上匯款)。狗糧詐欺的廣告標題常寫著「緊急缺糧通知」「浪浪們撐不過今晚」等等,營造出迫在眉睫的救援需求,促使善心人立刻付款。一般商家也常用倒數優惠、限量搶購等方式刺激消費慾望。差別在於,正常促銷雖有誇張成分但基本屬實,而騙局則是毫無底線地虛構緊急情境。
- 部分履行承諾,虛實交織:真正高明的騙局往往摻有部分真實,以取得受害者信任。比如狗糧平台確實有把部分飼料送到狗園(讓捐助人看到有東西落實了),健康產品詐騙可能真的寄給你一盒所謂的保健品。正因為有這一點點真實在,讓人一時難以斷定對方是好心賣東西還是騙錢。這與一般行銷強調產品確有其效用如出一轍。當然,良心企業會盡力做到物有所值,但騙局中的產品/服務往往性價比極低甚至無效,只是為了演戲給你看罷了。
- 鑽法律與監管的空子:行銷和詐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觸犯法律。然而不少騙局精心設計以遊走法律邊緣。狗糧詐欺透過商品交易形式躲避公益募款的法規監管;某些保健品銷售則以曖昧措辭迴避《藥事法》,例如宣稱「有助於改善睡眠」而不直接聲稱「治療失眠」,藉此逃避違法廣告指控。這種打擦邊球的操作,在商業宣傳中並不少見。一旦主管機關加強稽查或修改法規,原本自稱合法的行銷手法可能瞬間翻臉變詐欺。
從上面幾點可見,行銷與詐欺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高明的行銷利用人性達成銷售,惡劣的詐欺則是利用人性掏空你的錢包。正當的行銷活動也許會誇大產品優點來吸引注意,但仍會遵守基本誠信原則;反之,詐欺手段完全不顧事實與道德,只為騙取錢財。因此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只有一線差別,那條線就是誠信與法律。
謹慎面對「合法的騙局」
「狗糧詐欺」事件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面對各種打著愛心旗號或天花亂墜承諾的宣傳,我們一定要保持警惕,慎思明辨。商家行銷與詐欺騙局往往僅一步之遙,稍有不慎,行銷就會演變成詐欺。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遇到類似騙愛心的捐款募資宣傳,不妨多查證:確認對方是否有合法立案或公益募款許可、瞭解資金流向是否透明、產品資訊是否公開清楚等。如果發現只有行銷話術沒有實質內容,或對方刻意營造過度美好的圖景卻經不起質問,那就極可能踩在行銷與詐欺的臨界點上了。正如一本行銷書所說:「行銷有理,詐騙無罪」(意即高超的行銷手段近乎無罪的騙局),但我們不能因此模糊是非。企業在推廣產品時應引以為戒,千萬不要為了短期利益而逾越那道界線;而大眾也需培養媒體識讀力,避免成為行銷詐欺下的犧牲者。唯有當行銷回歸誠信、當監管機制更加健全,我們才能既放心行善助人,又不怕愛心得被不肖之徒所利用。
最後要強調的是,這類「假公益、真營利」的平台,不會因為一篇文章、一則新聞報導就消失。即便今天全網都在討論,過了風頭,它們依舊可以換個名字、換個包裝,再繼續營運。這就像某些品牌或藝人的黑料事件一樣,只要時間一過,社會大眾自然淡忘,負面影響就不再重要。
正因如此,這樣的議題必須被當作一種常識教育。只有當你具備這個常識,看到這類廣告時才會產生警覺,不會輕易被誤導。如果缺乏這種警覺,你可能一輩子都會在每次看到時再被騙一次。
所以,本文的目的並不是要讓這些公司徹底消失,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它真正的用意,是提供那些有意願追求真相的人一個清楚的視角,讓他們能避免成為受害者。至於沒有意願的人,他可能願意一次次掏錢給這樣的公司,選擇用自己的金錢去「買教訓」。對這些人來說,外界再多報導、再多揭露,都無法改變。
這也正是為什麼,這些平台能夠在社會上反覆出現、持續營利的核心原因。因為它們靠的不是一次性事件的成功,而是大眾的遺忘,以及人性中總有人寧願相信表象的那份善意。 題外話:如果你沒有注意,可以再往上回去看,封面照片也是AI生成的假照片。
作者聲明
本文章由本人「Yu」親自撰寫,內容基於多年專業背景與實務經驗:本人白手起家,旗下自有行銷公司與食品工廠,專業領域為凍乾製造,並長期與各大研發單位及博士進行專業討論與交流。文中所舉案例皆為公開資料,引用來源可查,僅作為專業探討與教學示例,並無針對任一品牌或個別廠商,亦無捏造之情事。本人所經營之業務全數均依法合規,並依規定完成政府備案。
為提升閱讀流暢度,本文撰寫過程中有使用 AI 工具進行文稿潤飾與語句調整,但核心內容、觀點與架構均由本人獨立完成,並非由 AI 生成。
本文所有內容均為本人原創,無任何業配、置入或廠商合作。歡迎轉載分享,惟知識有價,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謝謝。